【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诗歌《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我说课的内容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的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①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
能力目标: ②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
③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
④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分析(没有登上文章却重点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⑤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这五个方面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及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③是重点,④是难点。
3.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
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习。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艰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学法指导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
2.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重点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和作业三个环节组成。大约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
(一)导入(2分钟左右)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锣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本文的导入设计是播放珠峰及登山者的图片,并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的思绪进入神秘的珠穆朗玛峰的氛围中,直切主题,干脆利落的效果。(时间较长,故未上课时便可播放)
(二)说课文学习
(设想)我设计了四大版块,分别是“攀登纪念馆”、“小小解说员”、“刘爷爷我想对你说……”和“走进登峰迷失案”。
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攀登纪念馆”版快(解决目标一)(3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此版快,让学生在对珠穆朗玛峰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性认识并了解1960年5月的这次登峰运动。
(内容)①珠峰知识简介(学生先谈,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②攀登珠峰 ……此处隐藏9133个字……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 教学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习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小结巩固要做到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练习提高,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教学程序】
1、 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1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
指导朗读(15分钟)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
小结巩固(5分钟)
练习提高(8分钟)
2、 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入境:(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学习任务: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解说指出: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习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
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B、怎样联想和想像?
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15分钟)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你能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吗?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结巩固(5分钟)先齐朗诵诗歌一遍,再请学生概括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最后老师作结“老师认为: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练习提高(8分钟)如果探究讨论热烈可安排为课外作业。安排两题:a、由两副烛光图片引发联想和想像,b、课后练习,仿例续写。
3、 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习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资料参考,用图片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说学法】: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培优转差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学生为基准,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学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基础薄弱学生有基本的情感体验。
四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 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朗读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书】突出“美”:
音 韵
美
意 境 情 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