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30 14:20:44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写字是指导学生掌握写字技法和汉字书写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打好坚实的基础。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现谈一谈我对低段写字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做好学生的表率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平时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注意书写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端端正正并且美观的汉字。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关键是要持之以恒,让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我是这样做的:

1、故事激励。讲一讲古代名人练字的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斗志。

2、观赏名人书画。培养兴趣。

3、形式多样的竞赛激励:

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团结合作,握笔姿势,写字姿势正确。

同桌一组竞赛,比一比哪一桌写的字时姿势正确,写字美观漂亮。

个人竞赛,前三名帖子小小书法家班务栏里。

每一次竞赛我都要把最优秀的小组,同桌,个人照相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四周墙壁上。

三、传授基础

1、基本笔画

每个字都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要写好每一个字,就要练好每一笔,练好起笔,运笔、顿笔、收笔、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2、字的偏旁

找准规律举一反三的练习

3、字的结构

给字分类,看他是左宽右窄、左窄右宽、左右相等、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上紧下松,我要求学生写字时要:眼到、心到、手到。

四、严格要求

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靠几节课练成的,请家长、同学积极配合,互相监督,让学生共同进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叫“卢沟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卢沟桥的狮子的看图学文。

板书课题:

1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听录音朗读。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歇 雕 厘 甚 至 蹲 概 异 侵 衅 驻 具

“甚”、“至”是翘舌音;“雕”是三拼音,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概”是木字旁,中间最后一笔是点;“异”上半部是巳”。 “侵”、“衅”是前鼻音,“驻”是翘舌音,“具”的ü上省略两点。书写时,“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具”的里边是三横。

生词:歇后语 雕着 厘米 甚至 大概 形态 各异 淘气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大多在民间流传。

甚至: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

形态各异: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侵华 挑衅 驻守 具有 建筑

五、 初步理解课文。

1、齐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写了卢沟桥的什么?着重写了桥上的`狮子的什么特点。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抄写生字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aoe三个单韵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四个声调符号,能正确地读出aoe的四声。

3.认识和学习使用汉语拼音四线格。

教学重点难点:

1、aoe正确发音,o和e读音的比较。

2、aoe的四声的读法。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实物投影仪

2、拼音卡片、四线格。

主要板书计划:

ɑ āáǎà

o ōóǒò

e ēéěè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描红、仿影。

课外:

1、抄写aoe.

2、读汉语拼音第一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了解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经过,学习他奋不顾身排险,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遇险排险”这部分的内容。

【学习难点】

体会欧阳海这种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学习准备】

收集有关欧阳海的资料,以及当代英雄的事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名言吗?都有哪些你自己喜欢的名言呢?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名言。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了一句,请看(出示)——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看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是欧阳海在自己的日记中 ……此处隐藏780个字……件出示: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一:【课件出示: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课件出示: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课件出示: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课件出示:题目中“之”和“使”的各是什么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诗意】

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课件出示:第一首诗】

预设一:【课件出示: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课件出示:前两行诗】。

预设二:【课件出示: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课件出示: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课件出示】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课件出示:第三句】(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课件出示】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课件出示:全诗】(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课件出示: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课件出示】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课件出示:全诗】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课件出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课件出示:全诗】练读──个别读──齐读──【课件出示:范读。】

(二)《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

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由读诗后填空:【课件展示】【课件展示】

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件出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课件出示: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课件出示】

4.酒,可用以消愁,可传递友情,可寄托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正像另外几首诗所写的,读【课件出示】

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范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课件出示:两首诗】(齐读。)

五、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件出示: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六、快乐作业:

【课件出示: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